西漢文學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枕:“枕,臥所薦首者,從木”.從字形字義分析、最早的枕頭應該是木制的.但從考古資料看,最早的枕頭是石塊,但未經人工加工過.在商朝時期,成型的枕頭己經出現.
而這些枕頭都屬于硬質枕頭,湖南省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一件絹枕,就屬于軟質枕頭,可見在早期我國枕頭就有了軟、硬之分.
枕頭的種類在早期已經種類繁多,從材質上來分有石枕、木枕、陶瓷枕、玉枕、琥珀枕、絲織枕等;從造型上來分有圓形枕、方形枕、梯形枕、動物形以及人物形枕等;從用途上來分有臥具、藥枕等.標志設計也分很多種類,很多種風格,企業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
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轉折期.常年的戰亂使得物質資料匱乏,因而此時的家用紡織品相對比較樸素.在秦國實現大一統之后,隨看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紡織工藝的進步,家用紡織品逐漸豐富.
隋唐是封建社會經濟繁榮的時期,政治的開明、生產的發展、交通的發達、商業的繁榮以及絲綢之路的基本暢通都使當時形成一種肥、豐、碩以及濃艷的審美風格.而從隋唐開始,由于陶瓷工藝的興起,硬質枕頭中的陶瓷枕成為人們主要臥具的種類之一.唐朝的枕頭造型仍多為長方形,同時還出現了兩種枕頭類型,一為凹面枕,一為倒梯形枕,使枕頭的長度差距增大.而在晚期,方形枕的造型發生重大變化,將六面體的棱角磨圓,枕面的弧度加大,從而產生了圓形枕,更符合人的睡臥功能.
唐朝的陶瓷枕,基本上屬于三彩和絞胎類.三彩是在白胎上印花,以寶相花、忍冬、纏枝花、蔓草等植物紋為主,還有鴛鴦、鳥獸及幾何紋,施綠、黃、藍色釉,藍中帶紫,或藍中帶紅色,斑點淋漓,釉色參差鮮艷.
兩宋的陶瓷藝術有它自己的特點:貼近生活,方圓有則,厚薄有度;裝飾多彩,融詩文、繪畫、雕塑于一體,色釉斑斕雅素;民窯官窯競秀,南方北方并盛.每個時期的枕頭都是那個時代的發展代表.然而,企業的標志設計也是同樣的道理.
而從明朝開始陶瓷枕逐漸走向衰落,硬質枕逐漸被絲織軟枕所取代,而此時的絲織品織藝精湛,質地優美,棉紡織業成為普及的手工業,印染、刺繡、攘嵌等工藝日漸純熟.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洋貨涌入的歷史進程,西洋式的流線型扁枕開始傳入我國,并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20世紀20~40年代,枕的樣式和裝飾屬中西合璧風格,既有中國傳統的花卉、山水、人物、繡花裝飾,也有西式的荷葉邊小洋枕.在當時,傳統的吉祥題材以及人物故事題材在繡品中非常流行.新中國成立初期,家紡產品品種極其簡單.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農村家庭使用社會風貌的文字或圖案作為枕頭以及其它家紡產品的紋樣,枕頂大多以印花、刺繡工藝或繪畫形式表現鴛鴦、鳳凰、牡丹、荷花等吉樣圖案.
枕頭,其造型、材質、工藝、裝飾紋樣等,從單一到復雜,簡單到精致,都體現了人們不同的文化心理、價值理念、審美意識、傳統信仰以及風俗習慣.人們在把枕頭作為重要的日用臥具的同時,也將它視為精美的工藝品.從枕頭的造型設計上來說,符合了人體工學提高舒適性;同時塑造了種類繁多的動物造型,作為保護神起到祛邪祈福的作用.從裝飾紋樣
上來說,花草、詩文以及景畫的刻畫,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枕頭是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而誕生,又是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改進、不斷豐富、不斷變化的.這些枕頭都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精華,融入了制作者的觀念、情感以及審美理想,也傳承了華夏民族持有的藝術精神.通過對枕頭發展的分析,體會到了不同時期各種文化背景、材質條件等因素下產生的枕頭所表達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觀念,這也對現代的北京標志設計有著一定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