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業設計學習中,筆者大量地接觸皮革,對其有一些了解,并喜歡它材料的特性.皮革這種材質除了用于制作人們熟悉的服飾品等實用品外,還可以利用真皮皮革本身的構造特點和物理性能來進行修飾加工,制作成其它形式,如皮革裝飾畫、皮革家居飾品等,它們被統稱為皮藝作品.我利用皮革來表達的并不是傾向于市場化和實用性,而是更加傾向于藝術領域的皮藝創作標志設計.
動物皮革是一種自然皮革,即我們常說的真皮.是由動物皮(生皮)經過一系列物理與化學的加工處理轉變成的一種固定、耐用的物質.它具有柔軟、堅韌、遇水不易變形,干燥不易收縮、耐濕熱,耐化學藥劑等性能,具有透氣性好和防老化等特殊優點.標志設計不也是這個道理,每種類型的設計都有其獨特的優點亮點.
皮革造型藝術是以天然皮革為主要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通常分為:雕刻、染色、縫整、塑型、編結、電燒、貼剪等.一直以來都將其劃歸為工藝美術范疇.像雕刻是以旋轉刻刀及印花工具,在皮革上刻劃、敲擊、推拉、擠壓,以求作出各種表情、深淺、遠近等效果及豐美的立體感.塑型則是利用皮革的可塑性,將皮革用拉扯、捏、搓揉、擠壓等手法塑成半立體或立體造型,常見表現范圍有:人物、花卉、動物等.許多皮革裝飾畫、皮革家居飾品就是用這些方法標志設計制作出來的.
皮革的歷史幾乎與人類文明史等長,目前發現最古老的皮革制品是公元前年左右埃及的浮雕物.而最早發明皮革鞣制技術的是古代的希伯萊人.當時鞣制一張皮革約需6個月方得以完成.在不同的國家,皮革的地位和用途也是不一樣的.如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古羅馬人
亦視皮革為身份地位之表征.歐洲中世紀時期,就有利用皮革的延展性來作浮雕式的圖案,以應用在各種箱、盒、壁飾上之標志設計.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壺的造型曾一度被宋遼時期瓷器所吸收,從瓷器“皮囊壺”優美器形上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期皮革器物造型已達到了一定審美高度.中東地區主要以阿拉伯地區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為代表,并發展出如透雕、線雕等精美的技藝.
近代,皮革鞣制技術主要源自歐洲,成熟的鞣革工業帶動市場,加上18世紀手押印模工具豐富圖案取材與內容表達,技術更臻成熟.公元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的同時,歐洲文化傳入美洲,而皮革工藝也由此傳入美洲.
現代的皮藝創作在世界很多國家都非常盛行,如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日本的皮藝創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占領軍傳入,逐步開始流行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近幾年,國內開始引入皮雕等工藝,主要是學習和借鑒臺灣的皮藝創作形式.臺灣的皮革藝術發展,約在1950年左右自日本引進,以實用工藝制品為主,如皮包、皮帶等,主要是從皮雕工藝開始發展的.早期皮雕以“唐草”圖案為主要述求,練習刀工及基本印花工具應用為內涵.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我國,皮革造型標志設計藝術還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和傳播.目前,由于我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皮革造型藝術所蘊含的藝術生命力和審美價值,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許多全新的皮革作品紛紛涌現,新工藝、新內容、新視角,賦予了皮革藝術新時代的色彩,我國現代藝術正顯示出其發展的良好潛能和勢頭.但這些皮革制品還是依存在實用化、工藝化的范國內,并沒有打破固有的“課本”思維模式,沒有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并形成自己的風格.
我認為,皮革是人類最早開始運用的、天然的材質之一,具有自然、質樸和單純的氣息,和其它人造材料相比,真皮皮革具有親切、溫暖的視覺感和觸覺體驗,與人類最柔軟的內心深處息息相通,很適合作為審美、情感等藝術化的表現手段.而當今的多數皮藝作品,并不能完全將皮革的這神獨特的藝術魅力充分發揮出來.藝術領域的皮藝標志設計創作發展的空間很大,可以在中國挖掘和發展出新的形式.
人們對皮革的使用用途,從早期的僅是御寒、充饑的獸皮衣,慢慢演變到今天的多樣化、實用化、藝術化,美觀及裝飾共存.
在皮革的創作中,我并不是用許多的化學元素、高分子式來解釋皮革材料的特性,也不是傳統的去看皮革的實用工藝技術,而是把藝術的思想與所掌握皮革的基本性能相結合,在實操過程中進行探究,實現皮革藝術化.我希望能打破以往只把皮革應用在鞋、帽、箱、包等實用化設計上的現象.并且把一種情感、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寄托在了皮革材料上,使之成為一種新的情感表達手段,也把皮革作品上升到了藝術的領域,在藝術創作中的表達和應用,并做出更有當代性的皮革藝術品.產品的標志設計,北京標志設計會努力做到更好.